在山西焦煤官地煤矿的千米井下钱盈配,掘进机的轰鸣声长年不息。这里有一个与岩石较量、与时间赛跑的“煤亮子”——掘进管理部技术主管申俊生。19年来,申俊生用脚步丈量巷道,用创新破解难题,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行业标兵,在黝黑的煤层中凿出了一条闪光的奋斗之路。
申俊生出生于吕梁市交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3年,这个勤劳质朴的农家子弟考入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的采矿专业,2006年毕业后来到官地煤矿。第一次站在井口,望着深不见底的巷道,他不由得攥紧了手中崭新的 《煤矿安全规程》。 “真是深不见底,看着怪害怕的,但我清楚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就咬了咬牙,心里暗下决心——以后这儿就是我的家了。”申俊生回忆道。
申俊生身上有两大特长——有耐心、爱学习。从任职实习技术员那天起,他就把自己与矿井、掘进机紧紧绑定在一起,下井观察实践,升井学习钻研,全年深入井下240余次。靠着这股持之以恒的劲头,申俊生渐渐从一众技术员中脱颖而出,2014年就升任技术队长。
掘进行业有个特点:机器设备是固定的,每条巷道的地质特征是随机的。这就要求一线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
长年扎根井下一线的申俊生发现,矿井掘送巷道架棚施工时,一直没有直接标定和检测棚子迎山、叉角等质量的工具,职工通常采用自制量角器进行给定,误差较大,导致棚子质量差。这不仅严重影响支护效果和支护质量钱盈配,更不利于巷道长久使用。针对这一情况,2018年,申俊生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终于开发出棚架质量检测仪,彻底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提高了架棚质量,保障了安全生产。
针对掘进辅助系统不健全、职工人工运料距离远、无法实现连续化等问题,2022年,申俊生力主研发加工物料过输送机滚轮装置,使物料直接从料场运到皮带头,减少了跨皮带的中间运输环节,工效同比增加了20%,为矿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19年来,申俊生主导的创新项目多达40个,其中3个获得国家专利认证,参与创新项目达百余个。
2022年,申俊生升任掘进技术主管。“技术队长和技术主管的工作差异很大。我们矿现在有3条大巷道,每条巷道的煤层、地质情况都不一样,专业除了掘进还涉及通风、机电、地测、瓦斯抽采等都需要统筹考虑。现在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非常快,作为一名技术主管,我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好。”申俊生说。
刚成为技术主管的申俊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让职工们熟练操作智能化掘进设备。一线采煤工大多仅有初中学历,习惯了老式的掘进设备,很难适应用电脑完成工作。申俊生耐心鼓励大家,组织观看先进矿井生产现场的视频资料,还请来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就这样,一支拥有现代化技能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渐渐在官地煤矿成长起来。
“学校有毕业日,但学习永无毕业时。”这是申俊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最新技术规范手册,手机里保存着上百个掘进工艺视频。在学习的同时,申俊生始终坚持用专业指导、用科学谋划、用制度管理的带队原则,带领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共同成长。他创建的“周三技术沙龙”已成为官地煤矿的品牌活动。每月的第二个周三,他还会组织技术人员轮流分享绝活。这种“知识众筹”模式让该矿的掘进效率3年内提升26%。
煤矿属于高危行业,申俊生深知一切工作的基础都建立在安全上,没有安全都是 “0”。他采用的 “三段式安全管控法”,从班前警示教育、班中实时监控到班后复盘点评,形成闭环管理,使“三违”现象下降72%。
从青涩技术员到智能掘进领军人,申俊生19年来践行着新时代矿工的誓言——让每寸巷道都烙上安全的印记,让每次掘进都成为技术创新的冲锋。正如他安全帽上永不熄灭的矿灯,这个“煤亮子”在千米深的井下,书写了一名掘进者的硬核传奇。
(山西工人报记者李震川)钱盈配
尚红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